时间:03-05 作者: 浏览量:64902
甚至,莊子直接否定了認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在《秋水》篇中,記載著莊子和他的好友惠施濠梁上觀魚的一段著名對話。莊子說:“白魚出游自由自在,是魚的高興快樂吧!”惠施說:“你不是魚,怎么知道魚高興快樂呢?”莊子說:“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高興快樂呢?”惠施說:“我不是你,固然不知道你了;你也不是魚,固然也不知道魚的高興快樂了。”這段話的結論是,人是不可能知魚之樂的,事物是不可認識的,最終得出了不可知論的結論。既然事物是不可認識的,那么人們沒有必要去自找苦吃,耗費精力去追求知識了。所以,他說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。”這就是說,我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識是無限的,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,那是危險的。如果你一定要去追求無限的知識,就必然使自己陷入無窮的煩惱之中去。
⑨悼:惋惜。斯文:指《周易》的思想。湮(yān淹)
毫不感到傷心悲傷(請見第四章 及第五章 )。由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夢者不過利用此夢來偽裝
“茍有待焉,則雖列子之輕妙,猶不能以無風而行,故必得其所待,然后逍遙耳,而況大鵬乎?夫唯與物冥而循大變者,為能無待而常通,豈獨自通而已哉?又順有待者,使不失其所待,所待不失,則同于大通矣。”在這里,“通”就是自由。
033丙(甲)
不在少數,也包括在內。——這種人總是看不到他們參加任何認真的辯論,認真的研究;
這就是為什么我一部分同意他,一部分不同意他的原故。
義利之辯是關于道德行為與功利關系問題的爭論。義,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道德準則;利,指利益、功利。朱熹認為,義是天理流行的表現,利是人欲泛濫的表現,天理和人欲的對立也就是義和利的對立。
恰恰相反。
友情鏈接: